李邕有自撰自書碑八百通,但流傳至今的卻只有數(shù)種碑帖,影響最大的要數(shù)《李思訓碑》和《麓山寺碑》。
《李思訓碑》全稱《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衛(wèi)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謚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又稱《云麾將軍碑》。唐開元八年(公元720年)立碑在陜西蒲城縣。此碑用筆瘦勁,方圓兼?zhèn)?,字體略呈斜勢,而不失莊嚴,奇險中更見其穩(wěn)健。這種豪爽雄健之氣是東晉二王以來的行書所沒有表現(xiàn)出來的。
《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碑額有陽文篆書“麓山寺碑”四字,原石在長沙岳麓書院。今有宋拓本傳世,此碑是最能體現(xiàn)李邕成熟的行書風格的代表作。古人有“右軍如龍,北海如象”(明董其昌《跋李北梅縉云三帖》中語)的說法,這是唐代書法家中惟一一位讓后人將其與書圣王羲之比肩并立的人物。所謂“北海如象”,大概就是指他的《麓山寺碑》這一類行書的風格特征。如果說《李思訓碑》于豪爽雄健之氣中尚透出一股風流瀟灑之氣;那么,《麓山寺碑》則可說是雄放蒼老,穩(wěn)健奇崛。這種風格的形成,得之于他對魏晉南北朝書法藝術的學習和理解,更在于他有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他將二王一派行書的靈秀與北碑的方正莊嚴巧妙地糅合起來,吸收南帖的靈活多變,而不取其柔弱的一面;除卻魏碑的呆板,而保留其厚重的一面,在廣泛接受前人成果的同時,或者是不自覺地將他自己的性情和人格外化到筆墨之中。董其昌以“北海如象”來比喻李邕書法的力度,亦可謂形象傳神。
李邕的行書對后世行書的發(fā)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宋元的幾位大書法家如蘇軾、黃庭堅、趙孟頫等無不受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