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七八歲時始學(xué)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xí)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王羲之夸贊他:“此兒后當(dāng)復(fù)有大名。"
十來歲時,他自認為字寫得不錯了。一天,他去問父親:“我的字再練三年就夠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搖著頭說:“遠著呢!”獻之又問:“那,那五年呢?”母親的頭仍舊搖著。獻之急著追問:“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練好字呢?”又問道:“爸爸,大家都說您的字寫得好,那有什么秘訣?”王羲之看看兒子,心想這書法沒有扎實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入人眼目呢,于是他走到窗前,指著院內(nèi)的一排大缸說:“你呀,寫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穩(wěn)腿呢!”王獻之聽了心里很不服氣,暗自下決心要顯點本領(lǐng)給父母看。
于是他天天按父親的要求,先從基本筆畫練起,苦苦練了五年。一天,他捧著自己的“心血”作品給父親看。王羲之沒有作聲,翻閱后,見其中的“大”字架勢上緊下松,便提筆在下面加一點,成了“太”字,然后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小獻之心中有點不是滋味,又將全部習(xí)字抱給母親看。母親則仔細地揣摩,許久才嘆了口氣說:“我兒字寫了千日,惟有一點似羲之。”獻之走近一看,驚傻了!原來母親指的這一點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點!獻之滿臉羞愧,自感寫字功底差遠了,便一頭撲進書房,天天研墨揮毫,刻苦臨習(xí)。聰明的王獻之深深的體會到寫字沒有捷徑,只有“勤”字。
不知又經(jīng)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他的書法大有長進。后來終于成為舉世聞名的書法家,與父齊名,并稱“二王”。